学院海陆界面研究团队研发河流入海通量智能监控系统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9日 点击数:

         由我院福建省海陆界面生态环境重点室承担的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项目“河流入海通量在线监控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于2018年1月16日顺利通过项目验收,验收专家组与领导给予高度评价。该项目由我院黄邦钦教授领衔,陈能汪、张宇、马剑和陈纪新等共同研发完成。项目联合了新利体育、海洋与地球学院、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环境工程公司和软件公司20余名师生和技术骨干组成多学科团队,历时三年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
         水体富营养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我国众多河口、海湾和近海的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时常超标。河口湾的营养盐主要来自陆源污染的排放,然而由于传统上水文水质监测不同步,水环境监测涉及多个部门,监测指标和方法标准不统一,手工监测频率过低,导致河流污染物入海通量的估算存在较大的误差。因此,项目针对水文(水温、水位、流速、流量)、营养盐(硝氮、亚硝氮、铵氮和磷酸盐)和水质生态(pH、溶解氧、浊度、叶绿素、浮游植物类群等),研发高频声层析温流测量技术、基于砂滤预处理-多位阀切换-环流分析的营养盐在线监测技术、水质生态多参数自维护在线监测技术并研制样机,通过硬件、软件、网络集成与现场应用,实时获取河海断面流量(10秒频率)、营养盐(小时频率)、水质和生态(分钟频率)数据。同时研发适用于亚热带地区的河流LOADEST通量模型,采用WEB-GIS可视化技术,实现河流入海营养盐、颗粒物和有机碳通量的智能监控(图1)。各部分硬件子系统集成安装于移动式集装箱观测平台(图2),于2017年1月布放于厦门市环保局九龙江北溪江东水质自动站并运行。九龙江河流入海通量智能监控信息系统于2017年9月部署于厦门大学海洋监测与信息服务平台(http://mis.xmu.edu.cn)。目前于2015年启动,系统运行良好,性能稳定,可实时提供水文、水质和通量的动态变化信息(图3)
         河流入海污染通量在线监控是我国实施陆海统筹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流域-海湾生态系统精准监管和跨部门跨区域协同管理的关键。厦门大学研发的河流入海通量监测新技术与智能监控系统,具有很强的转化应用潜力,可在污染溯源、交接断面水质考核、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海洋污染总量控制、富营养化和藻华防控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闽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保障及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的资助下,将进一步开展相关技术研发与优化,有望在闽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动态评价与精准监管中发挥重要作用。

(黄水英陈能汪供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