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将环境与生态两个学科的优势相融合,大力发展工程应用学科,进一步聚焦流域、滨海湿地和近海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修复和防灾减灾;同时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紧密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打通科研成果转化链条,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社会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社会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国家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咨询服务,并大力推进科技文化传播,提升公民的生态环境素养。

 九年来,学院已与南平市浦城县人民政府、三明市沙县人民政府、建宁县人民政府、厦门市翔安区人民政府、福建省河长制办公室、厦门市环保局等12个政府或管理部门,与中建四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长江绿海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不断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方式。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学院社会服务的优势领域及突出成果如下。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承担了“龙岩生态文明示范市规划”“汀江生态走廊建设规划”“贵阳市观山湖区生态文明示范区规划”“福建省综合性生态补偿方案”“宁波梅山‘蓝色海湾’示范性工程”“巢湖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河北秦皇岛七里海潟湖湿地生态修复及综合整治项目”“广西黑臭水体污染控制及水环境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汀江生态走廊建设规划”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并提出“进则全胜”要求后,厦门大学组织新利体育相关力量进行全力编制的;龙岩市生态文明示范市规划已由生态环境部审核,龙岩市政府已经批准实施。福建综合性生态补偿方案也已经由省政府于2018年颁布实施,初步形成生态文明和发展示范效应。通过项目实施,学院逐步形成了一批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技术成果,打造了一支集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及工程应用一体的优势团队。2018年6月,学校依托学院成立厦门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研究院是整合全校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城市规划、经济学、法学、人文学科、管理学和信息学等多学科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发挥文、理、工学科交叉研究的优势而组建的校级跨学科平台。研究院成立后,成为统筹学院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依托。

 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2012年起,持续开展各类项目改善和提升厦门市筼筜湖水质、承担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厦门市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红树林景观建设工作,相关项目成果成为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亮点;主持研发的“基于羟基自由基高级氧化快速杀灭有害生物的新技术”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建立了“厦门九龙江北溪饮用水源安全保障科技支撑平台”,被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实际应用,以上成果有力支撑和保障了地方饮用水的安全。2013年12月,厦门大学牵头,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为核心协同单位,共同成立水环境健康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9月,中心获批为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有效协同了福建省内相关领域的高水平科研院所及优势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与力量,成为学院拓展社会服务的又一重要平台,为福建省水环境健康安全保障提供支撑。

 基于科研成果和大数据分析,为福建省、厦门市发展献言献策、提供保障。相关成果已为相关部门或政府采用,直接服务福建省或厦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国家和省级智库建设奠定了基础。学院2位专家入选第九届金砖国家厦门会晤环境质量保障专家,为这次会晤的顺利举办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定制化研修班。2015年4月,学院成立生态文明培训中心,面向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实际需求,开设“定制化”研修班,解读并培训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环保技术等,至今已举办10期,培训学员735人次。

 提高全民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意识,普及传播“绿色发展”理念。2011年起,每年与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厦门大学海洋科学开放日;分别从2012年和2015年起,每年举办厦门大学环保知识竞赛和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向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传播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科技知识和科学精神。经过多年发展,以上活动均已成为校内外科普品牌活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