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下午,我院2019级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本科生生产实习成果汇报会在综合实验楼306报告厅顺利召开。至此,为期五周的生产实习圆满结束。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课程依托我院学科特色,通过多学科方法探索校园生态文明提升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学科交叉、学术创新和跨界整合能力、结合工程手段来处理环境问题的生态文明工程师。基于此,本次生产实习以校内讲座、外出参观、基地实习以及校园调查的形式展开,分为“夯实理论知识 开阔专业视野”、“探查校园生态 创新提升方案”两个部分。张彦隆、罗津晶、郁昂、杨盛昌、胡宏友、欧阳通、彭荔红、曾华斌、冯明宝、蔡立哲、黄金良、李杨帆、闫俊美、黄群腾共14名教师参与指导,2019级环境生态工程专业29名同学参加了本次实习。
夯实理论知识 开阔专业视野
生产实习第一阶段从6月20日开始,以讲座、参观为主,在各实习单位开展。其中,讲座涵盖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校园提升、规划环境影响篇章等热点话题;参观到访泉州市环境监测站、厦门市东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厦门市翔安水质净化厂、漳州江东水库厦门监测站、筼筜湖保护中心、筼筜水质净化厂、厦门嵩屿电厂等多家实习单位,涉及水、气、渣、电等主要环境要素。
在这一阶段,同学们边听边问,边看边学,全面系统地了解目前环境污染治理、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监测与评价、工程与设计等领域的实际案例,多层次全方位提高环境生态意识。
生产实习第二阶段从6月27日开始,以基地实习为主,在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开展。同学们以双脚丈量湿地,顺利完成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植被调查、生态气象监测,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有了更生动的认识。同学们纷纷表示其中最难忘的莫过于在滩涂中行走,并感叹红树美丽,感悟红树精神。
结束红树林调查后,同学们前往厦门大学东山太古海洋观测与实验站进行参观,对该站建设情况及我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系列研究方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培育生态文明工程师的底色。本次生产实习还前往漳州东山谷文昌纪念馆体悟谷文昌同志“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精神内涵,引领师生学史明志、学史力行,从中领悟新时代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探查校园生态 创新提升方案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高校生态校园建设迎来风口期。厦门大学翔安校区是厦门大学新百年建设的重要部分,但其生态环境存在湖库观赏功能较差、大气监测异常值频现、碳汇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生态校园提升工程势在必行。
在此背景驱动下,生产实习第三阶段以校园调查为主,于7月1日-22日在校内开展。调查从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分为水质、大气、生态三个板块,系统探究生态校园提升方案,具有必要、紧迫、示范与先锋的特性。
水质组于7月11日上午8点和下午5点对校园22个站点进行2次水质调查,分析内容包括9个物理指标、5个化学指标和6个生物指标,并以此研究湖区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提出校园湖库水质提升改善方案。大气组基于2018-2020年翔安区大气质量的数据调查,结合实际情况选定4个校园大气监测站备选站点,并于7月11日对相关大气指标进行监测,以此提出校园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优化方案。生态组于7月8日下午前往校园南侧林地进行样方调查获取基础数据,结合无人机调查计算林地碳汇,并据此提出校园林地碳汇提升设计方案。同时,小组成员对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用相关指数分析其群落多样性以及不同红树物种、底栖生物的分布格局。
各组成员从无到有,独立完成了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实地采样、样品检测和数据处理,并于7月22日下午进行成果汇报。会上各成员对小组实习成果依次进行了PPT汇报。
水质组同学调查发现,目前校园湖库中军民水库、西埔水库水质较差,埕前水库、芙蓉湖(学生广场水域、图书馆水域)水质较好,但所有水域均呈现较严重的富营养化,其中TP是主要超标因子,考虑其外源因素可能包括上游农田化肥、畜禽养殖,下游景观绿化施肥、生活污水入湖等。大气组同学调查认为校园大气站点数据异常可能与校内工地、道路扬尘、食堂油烟、各学院实验尾气、周边小吃街有关,对比研究得出校园内最适宜的大气监测点位为遥感点位,但具体结论应进一步测量各点O3浓度后才能确定。生态组调查发现西山林地存在生物多样性差、群落层级结构不完整、生物入侵影响大、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等问题,并据此绘制了林地碳汇提升改造工程设计图;红树林调查表明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主要有4种的红树植物,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成熟,优势种为秋茄;底栖生物优势种为褶痕相手蟹,并且由于物种多样性程度高,其优势度影响较小,为红树林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各指导老师对每个项目进行逐一打分和点评,对学生近期的表现和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对学生们的快速成长表示欣慰,也对不足之处提出了修改意见。三周的校内调查充分提升了同学们系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本次调查对象均为同学们熟悉的校园生态环境,方案贴合实际,真正使生态理念和意识落到实处。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生态文明工程师既要具备生态环境领域的基本理论,又要熟悉社会活动实际情况,能够做到融合多学科知识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统筹发展问题。本次生产实习历时33天,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校外学习、校内调查相辅相成,紧贴社会需求,为生态校园提升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课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增进了同学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同时也让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自身职业规划有了深入的思考,是我院培育生态文明工程师系列课程的里程碑。未来,我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勇立潮头,奋楫争先,助力国家可持续发展。
图/2019级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师生
文/黄海婷
责任编辑/欧阳通、黄群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