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厦门大学成立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环科所),正式开启了环境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的崭新篇章。1982年至1992年,是环科所打开局面、努力奋进的10年。
环科所有3位副所长,分别是海洋学系的吴瑜端、化学系的杨孙楷和生物学系的林鹏。他们独到地预见国内外环境科学的万里前景,在白手起家的艰苦条件下四处呼吁,谋求厦大环境科学的发展。他们各率领一个方向,响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召唤,向着鹭海闽山进发。
1983年,为协助厦门市政府治理筼筜湖,以吴瑜端为代表的环科所人员,率先提出了“纳潮排污”的概念和建议。1985年,厦门市组织进行筼筜湖纳潮排污试验,环科所人员开展了厦门西海域同步跟踪监测和筼筜湖内环境监测,为1988年厦门市确定纳潮排污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撑。
1987-1990年,在吴瑜端和杨孙楷的带领下,环科所以及海洋学系、化学系和生物学系相关教师参与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福建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和“厦门市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期间,环科所人员本着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调查研究任务。专题成果“中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获得“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环科所在这个全国性的大工程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87年,环科所联合海洋学系,组成当时国内最强的海洋环境研究队伍,参与了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环科所负责海洋水化学的自然降解模型研究,并与海洋学系共同完成排污水质预测和排污总量控制方案规划。
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国家级鉴定会(1991年)
1987-1989年,林鹏带领环科所和生物学系相关教师承接了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科考中生态考察的任务。1990年夏,植被生态分课题科考成果验收鉴定会在福州市召开,生态科考任务圆满完成。
梅花山磨盘岭科考(1988年)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生态科考成果验收鉴定会(1990年)
1982-1992年,专职人员不满10人的环科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这些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海洋富营养化和污染物研究、水环境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研发,以及红树林生态研究等3个环境科学前沿研究方向。
环科所的几员大将(摄于环科所二楼办公室)
奋斗十年,航鹭海,踏闽山。环科所瞄准国家发展需求,勇于承担历史使命,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不断发展提升。从海洋到山地,有厦大环科人努力探索的身影,在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中,有厦大环科人的奉献。
资料来源 | 袁东星、李炎、洪华生编:
《春潺入海——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的成长》
责任编辑 | 张璐婧
排版 | 冯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