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环境学科创立40周年】顶天立地 融合发展 奋进一流 | 迈入新时代的厦门大学环境学科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22日 点击数:

        1992年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环科中心)成立,此后环境学科呈蓬勃发展之势。1995年获批海洋生态环境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1999年更名为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996年,以环科中心和海洋学系为支撑单位组建海洋与环境学院。2005年作为主要依托学科之一,组建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此后,环境学科飞跃前进,2007年环境科学入选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2009年获批海洋环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示范中心。

海洋与环境学院大楼(现名曾呈奎楼)落成典礼(2001年)

        2011年,顺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趋势,学校根据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需要,基于厦门大学环境学科和生态学科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为促进学科发展,优化学科布局,在原海洋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和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科的基础上,组建了新利体育。厦门大学环境学科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新利体育大楼——金泉楼

人才培养

        厦大环境学科自建立之始就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研究型人才。1992年,依托海洋化学、生物学专业,开始招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化学和环境毒理学等方向的硕、博士研究生;1994年获批环境海洋学硕士点,1995年获批环境海洋学博士点,1997年硕博点均更名为环境科学;2000年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开始招收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同年获批环境工程硕士点;2003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自此建立起完整的本-硕-博-博后人才培养体系;2005年,以海洋、环境、管理、法学、经济等五个学科为主要依托,成立厦门大学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2007年,设立国内第一个海洋事务专业国际硕士项目,2014年正式启动海洋事务博士招生;2013年获批建设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入选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建立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点。


        本科生培养方面,树立“强基础、重特色、宽领域、高质量”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国际化、实践性、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设置国际化班、菁英班、卓越班,因材分类培养。不断开拓国际化办学新途径,先后与瑞典隆德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20余所境外高校开展合作交流和人才联合培养,实施“凌峰”暑期科研计划、“全球变化”暑期学校、“樱花计划”“海丝学堂”等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强化“创新型、研究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特色。


卢昌义教授为2000级本科生讲授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环境科学导论》(2009年福建省精品课程)

第一届“凌峰计划”国际项目(2007年)

与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共建 “城市环境与健康菁英班” 成立仪式(2014年)

“樱花计划”项目学生们在日本仙台市某污水处理厂参访(2018年)

师生依托“嘉庚号”科考船,开展“海丝学堂”(2018年)

        自环科中心成立30年来,学科实验教学空间不断扩大,从最初凌峰楼小教室、到曾呈奎楼总建筑面积约130 平米的三间教室,发展到现在金泉楼总建筑面积约20000平米的教学科研办公场所和仪器设备总价值1300多万元的实验教学中心。期间,逐步拥有海洋环境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厦门大学环境生态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和厦门大学校园“多维度”生态环境调查创新实践平台(2019年)等多个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也不断加强,从2001年与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建首个实习基地开始,至今已经与16个单位签署实习基地协议(国家级3个)。2021年获科技部批准建设的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包括漳江口实验场和东山实验场),显著提升了实习基地条件。

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实习基地挂牌仪式(2001年)

王新红教授在“海洋2号”实习船上讲授实验课(2012年)

        30年来,以“面向海洋、加强实践、因材施教、国际视野”为培养宗旨,不断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学科交叉,提升创新能力,累计为国家输送环境专业人才2400余名,他们在科研、管理和企事业等各个重要岗位上贡献了力量。


科学研究

        自环科中心成立以来,积极开拓区域与国际合作,全力推进“内联外合”,不断提升科研和服务影响力。依托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团队,促进学科交叉研究创新。

        2004年,获批“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创新团队”。2005年,获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2008年、2011年连续两次获得基金委滚动支持。2010年,获批“海洋环境生理与毒理学”教育部创新团队。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部分成员合照(2005年)


海洋环境生理与毒理学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成员合照(2011年)

        学科重视科技支撑与社会服务,发挥流域与海岸带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优势,积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1994年,厦门大学的环评影响评价证书资质由乙级升格为甲级。2006年,正式成立厦门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承担相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700多项,完成规划(战略)环境评价40余项。


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证书

        2011年新利体育组建后,环境学科坚持“顶天立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和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近10年来,主持多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课题,在流域-河口-近海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效应、海洋环境监测新技术与仪器、海岸带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海岸带环境系统模拟、评估与管理等方向产出一批创新性成果,并在Science及其子刊、Nature子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1100多篇。环境与生态学科ESI排名从2012年的全球前1%快速上升为2022年的前0.252%。

        学科支撑建设厦门大学海洋云信息服务平台、福建省海洋智库,助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承担流域-近海环境系统评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规划等项目百余项。系列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导则、行业标准和政策建议,服务国家陆海统筹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科拥有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福建省海陆界面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海岸带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质量科教创新平台。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揭牌(2005年)

台海站东山实验场

台海站漳江口实验场

        未来,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深化学科交叉融合,聚焦海陆界面生态环境与全球变化这一科学前沿,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重大需求,加快建设环境科学-技术-工程-管理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强化流域-近海与海岸带环境研究特色,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和一流人才培养基地。

厦门大学环境科学-技术-工程-管理学科体系

        迈入新时代,厦大环境学科以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凝心聚力的团队文化,融合一支以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学术带头人领衔、以国家级创新团队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将以更高要求,更强动力,踔厉扬帆,再创辉煌!



资料来源 |1.张明智、李庆顺主编:《新利体育院史》

2. 袁东星、李炎、洪华生编:《春潺入海——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的成长》

责任编辑 | 陈能汪

排版 | 冯淑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