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新入职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2月26日至29日,在2023-2024学年春季学期开启之际,我院分别为五位新教师举行“第一堂课”引荐勉励仪式。学院党委书记王晟、副院长黄凌风等参加了仪式。
按照学院教学计划,本学期我院吴浩、梁中耀、钟宏韬、洪华龙、刘凯琳五位老师要正式进入课堂为本科生授课。黄凌风详细介绍了五位老师,包括研究方向、科研成果、学术兼职等。王晟开展师德师风勉励,并代表学院向新老师颁发了新学期授课任务书,欢迎新老师作为厦门大学教师第一次走上讲台为本科生上第一堂课。
五位老师表示一定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教书育人事业,为人师表,爱上教学,将自己的课程打造成优质“金课”,做同学们的良师益友。
文、图 | 吴晓倩
责任编辑:卢振
延伸阅读:新教师简介
1.吴浩
本科生课程:《稳定同位素与生活》
研究方向:
新型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研发
科研成果:
吴浩副教授在稳定同位素生态学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Journal of Hydrology, food chemistry, chemical geology等稳定同位素主流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参编专著1部;获得科技奖励6项,其中省部级奖2项)。
2.梁中耀
本科生课程:《生态环境数据科学》
研究方向:生态环境数据科学;宏观湖沼学;环境规划与管理
科研成果:
梁中耀副教授在生态环境数据科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厦门市科技局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在Water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环境科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当前研究重点为面向生态环境数据特征的机器学习方法以及机理指导的深度学习方法。
3.钟宏韬
本科生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基础实验》
研究方向: 土壤磷的生物地球化学;矿山生态修复
科研成果:
钟宏韬副教授的研究兴趣围绕多种植物磷捕获策略角度解析土壤-植被协同进化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近年来在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Ecology Letters, Journal of Ecology等期刊上共发表研究论文32篇。目前关注华南亚热带森林植物磷捕获策略的多样性及其对物种共存的贡献机制和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4.洪华龙
本科生课程:《生物化学实验》
研究方向: 痕量金属的生物效应及污染风险评价;人类活动的环境印迹
科研成果:
洪华龙助理教授在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文章19篇。拓展了痕量金属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展现了影响滨海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地球化学与生态学机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红树林凋落物分解过程硫酸盐还原微生物驱动的重金属归趋》、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海峡两岸典型河口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生源要素与高危重金属耦合机制及驱动力研究》等。
5.刘凯琳
本科生课程:《分子生态学》
研究方向: 浮游生物生态学;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mixotrophs)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科研成果:
刘凯琳副教授在海洋浮游生物食物网和全球变化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如何响应全球变暖的科学问题出发,立足现场观测和培养实验,参与海上科考航次10余次,将前沿的生态学理论尤其是生态学代谢理论延伸到海洋浮游生态学领域,在完善生态理论及量化生态规律上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累计发表SCI论文19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美国湖沼学和海洋学学会旗舰期刊Limnol. Oceanogr.(4篇)和Limnol. Oceanogr. Lett.(2篇),以及北欧生态学学会旗舰期刊Ecography等生态学和海洋学Top Journal上发表研究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