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下午,由我院陈能汪教授召集的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香山论坛第86讲“九龙江流域-厦门湾生态环境研究进展”,在翔安校区金泉楼顺利举行。来自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福州大学、温州大学、我校海洋与地球学院以及我院共4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交流。
论坛合影
我院黄邦钦教授致欢迎词。他介绍了福建省海陆界面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于2014年启动的九龙江口-厦门湾长期观测计划实施情况。我校李炎教授、陈能汪教授、王新红教授、王德利教授、谭巧国教授、张润教授、陈纪新高级工程师,分别就陆海界面——超越"过滤器"假说、河海界面无机氮通量及其水文-生地化调控机制、九龙江流域-河口-近海全/多氟化合物的环境行为与生态风险、水体痕量金属地化循环机制、水体重金属特征与水质基准、富氮水体生物固氮作用、九龙江-河口-厦门湾连续体浮游植物及其初级生产的时空特征等分享了最新的研究进展。
学术报告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胡安谊研究员、福州大学的杨丽阳副教授、温州大学的瞿理印博士、厦门大学刘璐博士和王义冲博士生,分别就微生物组和抗性组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溶解有机质过程及通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病毒介导细胞裂解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藻华过程的物理生物耦合模型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报告。论坛报告精彩纷呈,展示了新发现、新观点,引发了现场师生的热烈讨论。
学术报告
在综合讨论环节,大家一致认为,九龙江口-厦门湾长期观测计划,在综合观测、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鉴于流域-近海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未来还需创新研发前沿监测技术与设备,建立更加广泛高效的数据共享机制,针对亚热带流域-河口-海湾-近海连续体,深入开展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生态过程及其效应的长期观测、实验与模型研究,不断深化海陆界面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科学认知,为陆海统筹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和美丽海湾建设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持。
会议背景:自2014年起,福建省海陆界面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CEES)启动九龙江口的长期观测计划,2016年底观测区扩展至厦门湾。该计划联合校内外10余个课题组,共同开展季度性的综合调查,采集九龙江流域-河口-厦门湾的水文、生源要素、污染物以及生物生态参数数据,致力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生态过程和环境健康效应的深入研究。
文 | 孙静月、郑启卉
图 | 余其彪
责编 | 黄水英
审核 | 陈能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