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生师者】林鹏:心系八闽 用心育人 开厦大生态学科——忆恩师林鹏院士二三事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8日 点击数:

2020年8月28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发布《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当年6月8日,由多位林鹏院士的学生参与编写的《中国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战略调研报告》发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给的证明材料写着“上述成果为我国红树林的保护、管理和修复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和决策服务支持,尤其是为《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根据web of Science的统计,2016-2020年间,全球发表红树林学术论文最多的单位是厦门大学。如今,林鹏院士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成为国内红树林研究的主力军。

我于1991年9月跟随林老师做本科毕业论文,而后硕士、博士、博士后及留校在林老师课题组工作,直至2007年5月12日林老师因交通事故逝世,整整15年6个月。今年是我成为林老师学生30周年的时间,回想林老师独特的育人方式、开拓创新的治学精神、为八闽大地的绿水青山保驾护航的情怀,不禁潸然泪下!

1A61A0

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委会委员,林鹏考察福建尤溪九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评估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可能性(2005年5月11日)

慈严相济,育人重育心

上世纪90年代初,厦大生物学系研究生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要成为林老师的学生,得有很强大的“抗骂”能力。抱着一种考验自己抗骂能力的心态,也有一点点逆反心理,看着《嫩苗》杂志对林老师神一样的介绍,我义无反顾地成为了林老师的学生。没想到,仅仅是一个本科毕业论文,林老师拖着伤腿,多次带我们去海沧下滩涂调查红树林。更没想到,以为准备很充分的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因用了背面有字的旧纸张画图,被当场骂哭,哆嗦着念稿子才完成了答辩。

上了研究生,才慢慢明白了林老师对待学生的独特方式。在学生眼中,林老师既是一个慈祥的父亲,更是一个严厉的导师。他关心学生在生物学系是出名的。来自河南和安徽的两个学生,因家境困难,来厦大读研的时候带上了老婆孩子。为了让学生能够安心学习,林老师多方努力,解决了2个学生家属的工作。

林老师出版了多本专著和教材,对文字工作非常细心。从毕业论文到各种报告,甚至是作业,他都要逐字逐句地改。有一浙江籍博士生,写字比较有个性,很多字他看不明白。为了改毕业论文,他特意让学生编了一个对照字典。

林老师始终认为: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不是惩罚人的地方。每当学生犯错误,他一方面找学生了解情况,问明原因并进行严肃批评教育。针对学生犯错误,林老师的严厉在生物学系也是出名的,他的学生因犯错误被批评掉眼泪是常有的事。但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他坚持给学生改正的机会,反对动辄处分学生,甚至为了学生的事情与系领导据理力争。他常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解释:解决问题不能单盯着一个点,要统筹考虑。如果一个学生,学校都没办法把他教育好,推向社会岂不问题更大。教育工作者要承担社会责任。

心系八闽,竭力推动福建自然保护区建设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响应国家“抢救性地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的号召,各地加强各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林老师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的身份,为守护八闽大地的绿水青山不懈努力。

1996年,在有关部门已经将福建龙海甘文尾红树林围垦工程立项的情况下,为了保护福建龙海甘文尾红树林,林老师顶住层层压力,最终保护住了这片福建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他也因此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福建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奖

1987年,林老师在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考途中遭遇严重车祸而身受重伤,四肢仅左手完好,住院治疗一年多才出院,右腿因受伤而长期走路不方便。即使如此,每次的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他还是要亲临现场,确定调查方案。从虎伯寮到漳江口、戴云山、茫荡山、梁野山,再到闽江源、黄楮林、君子峰,他都要亲自上山看看,心理有底了才答应启动调查。自然保护综合科学考察内容包括地质地貌、植物、植被、大型哺乳动物、昆虫、两栖爬行动物、大型真菌、微生物、社会经济等,需要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单位的人员多方协同才能完成,对组织协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需要一大笔经费。林鹏教授负责的综合科考项目经费多在25万以下,远远低于国内其他省区的同类项目。他常说:老区人民筹集科考经费不容易,我们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早餐吃得饱饱的上山,中午在山上吃馒头榨菜,晚上整理标本和野外记录,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已经成为厦大生态人野外调查的惯例。在他的努力下,1999年至2007年间,福建有8个自然保护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50651

林鹏到集美污水处理厂红树林修复现场检查苗木生长情况(2004年7月23日)

独辟蹊径,开创厦大红树林事业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从植物地理角度对中国红树林分布及物种调查工作的结束,有专家断言:红树林已经没有什么事可做了。作为一个植物生态学家,林老师基于自己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深入研究,基于自己对中国各省区红树林的大范围长时间的野外调查,利用参加国际会议获得的信息,敏锐地捕捉到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是未来红树林研究主流的信息。他高瞻远瞩,选择热带的海南东寨港、热带亚热带交汇区的广西山口、亚热带福建九龙江口,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角度对红树林开展了长期定位研究。林老师开创性地将陆地生态系统的能流物流理论引入红树林生态系统,提出了红树林的高生产率、高归还率和高分解率的“三高”理论,为红树林保护和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将校内外鸟类、微生物、底栖动物、鱼类、污染、水文等方面的研究力量纳入红树林研究团队。1993年,发起成立了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学组执委会,并担任第一届执委会主席。2011年,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学组执委会升级为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为新利体育。厦门大学也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人数最多、学科体系最全的一支红树林研究队伍,开创了厦门大学乃至中国红树林研究的新局面。

多措并举,为福建生态省建设培育人才

上世纪80年代,林老师在参加了中国生态学学会的会议之后,敏锐地发现生态学人才培养对福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立即联合福建农学院、福建林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成立了福建省生态学会。福建省生态学会每年在不同的市县召开年会,引导各地科协、林业局等的骨干参加生态学会,针对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中面临的生态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决策咨询工作。同时培训林业工作者,引导他们参与福建植被调查与保护。2002年,在林老师的推动下,福建省第一个生态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这些工作,为福建省的生态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福建森林覆盖率高达66.8%,连续40年全国第一。福建省也是十八大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文|图 王文卿

人物名片

林鹏,1931年-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学系植物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厦门大学执教,曾任厦门大学生物学系副主任、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等,并担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学组执委会主席、国家教委(现教育部)环境科学教执委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植物群落学、红树林湿地生态学等。出版《植物群落学》、《海洋高等植物学》、《福建植被》、《中国红树林生态系》、《中国红树林环境生态与经济利用》等教材和专著。

Top